把握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重向度
新质生产力凭借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核心特征,已成为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引擎。农业农村现代化本质是农业(本体)、农民(主体)、农村(载体)“三化融合”的系统工程,涵盖产业升级、主体能力跃迁与农村智能化建设等多重目标。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其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对于加快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驱动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在于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驱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有效引导农业产业摆脱依赖于传统资源与劳动力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一方面,技术跃迁驱动农业生产范式革新。科技创新作为基础性驱动力,通过突破性技术革新重构农业生产范式。具体而言,智能农机装备实现生产流程标准化改造,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种植决策系统等技术跃迁不仅提升单产效率,更催生精准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业态,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核心动能。另一方面,要素重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随着新技术的持续突破与迭代升级,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现有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及产业组织形态实现系统性革新,在激活劳动、资本、土地、人才、科技、金融、数据、信息、管理等全要素活力基础上,通过推动多元生产要素高效流通与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要素集约投入、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
二、重塑主体能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在于重塑农民主体能力,激发农民创新意识,实现“新农人”转型。新型农业劳动者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新型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决定了科技能否赋能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培养掌握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农人”。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农民通过数字化培训平台与田间课堂结合等方式进行操作训练,使其掌握智能设备操作、电商运营等复合型技能。农民逐渐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应用主体,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本增值,更催生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例如,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智能农机装备、现代设施农业等新型劳动工具,使农民在设备操作、数据监测等环节中通过近距离接触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实践中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从而提高其操作和维护这些新型劳动工具的能力,逐步提升其科技应用素质。具体来说,可在农业产业园、合作社试点 “数字农场” 项目,引入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机植保系统,让农民参与设备日常操作与维护;搭建农产品电商孵化中心,组织农民成立直播团队,通过 “一师带多徒” 模式,培训选品策划、短视频制作、粉丝运营等技能,鼓励农民开设个人网店,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总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促进了农民在科技应用、产业链管理等方面的素质提升。同时,高素质农民也是新技术落地应用、新模式探索创新的核心载体与活力源泉,二者共同构成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加快智能化建设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在于数字技术全息性赋能乡村智能化建设。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引擎。数字技术通过重塑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治理模式等正系统性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体而言,数字技术促进乡村生活智能化。一方面,技术集成构建了农村智慧生活服务系统,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云端共享,突破了农村传统空间限制,使村民能够便捷获取教育、医疗、娱乐等多元化生活服务,有效缩小了城乡生活服务差距;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渗透至消费领域,通过电商平台、智能支付等工具创新消费模式,推动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数字化升级,促进乡村消费市场与外部市场的精准对接,进而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同时,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服务精细化。数字技术对乡村服务体系的改造聚焦于流程数字化与资源配置精准化,在政务服务层面,数字技术推动跨部门数据整合与业务协同,构建“一网通办”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户籍、社保、补贴申领等高频服务的线上化办理,降低了服务获取的时间成本与空间成本,显著提升了服务供给的效率与公平性。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结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新农人”的现代化转向,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全面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重塑,是实现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必须下大力气下足功夫进行久久为功的持续发力。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岛电影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本文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