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应对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战略选择,更是破解国内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困境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借助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利用科技创新重塑竞争优势,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核心要点。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中,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开放。因此,首要任务是消除束缚社会市场活力及创造力的机制性障碍,构建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实施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确保要素价格由市场机制决定,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和公平。其次,要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一个主要由市场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必要干预。同时,必须加快全国技术交易平台的建设步伐,以促进技术要素的顺畅流转和合理定价机制的形成。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建立更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十分关键。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采用“全国一张清单”的管理模式,维护清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核心途径,保障市场主体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竞争政策框架,打造完备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夯实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采用系统化的制度创新,消除阻碍市场活力释放的机制障碍,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效结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塑造现代化产业竞争格局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核心动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既是突破“卡脖子”困境的必然选择,更是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聚焦核心技术领域攻坚是筑牢产业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伴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激烈演变与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精密仪器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直接影响着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切实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技术赋能产业的创新实践。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激活传统产业的发展潜能,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模式创新变革,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其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此外,为将技术突破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还需构建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发展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金融工具,解决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系统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加快形成以技术突破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竞争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构建多维度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是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就区域协调发展领域而言,通过实施京津冀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以及城乡区域发展等经济格局的构建冲破传统壁垒,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这些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契合,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现实路径。就绿色低碳发展领域而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整个阶段,用系统性思维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全面转型,依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前进,这种绿色发展模式冲破了传统工业化路径的局限,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发展质量与可持续的更高追求。就对外开放领域而言,加大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力度,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中,不断提升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这种开放并非简单的市场开放,而是制度型开放的创新探索实践,其不仅为国内市场改革赋予新动能,更借助制度创新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要坚守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凭借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枷锁,通过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能,着重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经济发展添加持续动力。这两大战略协同实施,既结合中国实际又契合时代发展趋势,是应对发展难题与培育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在党的领导下,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的发展态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以更大决心推进改革、以更实举措拥抱创新,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