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重要性愈发显著。文化自信体现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传承,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革命文化基因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涵。思政教育作为价值观培育主渠道,与文化自信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等精髓,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又通过创新转化为思政教育注入文化养分。这种互动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育内容的滋养,也彰显教育实践对文化认同的强化作用。笔者重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助力提升育人实效。

一、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于当代中国而言,文化自信具体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的“三观”的重要途径,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等,这些文化基因与现代主流价值体系多维共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伦理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这种内化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文化自信在个体层面的具体体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课程体系优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可以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或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跨学科融合,使学生在不同课程中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历史课上讲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在文学课上分析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在哲学课上探讨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关键。可以采用典型案例深度解析、多维情境动态构建、具身认知角色演绎等多元路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拓展学习渠道。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举办文化遗产专题讲座、经典诗文吟诵竞赛、民俗节庆展演等活动,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设立文化长廊、雕塑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鼓励学生社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自信的教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构建保障机制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大经费投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机制是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文化素养测评、教学效果评估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激励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升教育效果。协同机制是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的关键。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校际合作,共享优质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与文化机构、企业等合作,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多方协同,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大合力。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设校园文化等路径,可以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构建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协同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制度支撑。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时代新人。

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不断完善相关机制,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应加强跨国文明对话,展现中华文化当代价值,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为文明进步贡献东方智慧。在此基础上,我们坚信,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会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批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情怀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