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与引擎,教育在推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历史经验表明,世界强国无不以教育强国为根基。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智能时代,数字技术的更新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在智能时代,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日渐凸显。
“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部分学生难以享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发展成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效果。
数据安全亟待加以重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得不到妥善保护,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潜在的风险。例如,学生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泄露,学习数据可能会被篡改,影响教育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面临着培训资源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目前,针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课程相对较少,且培训内容往往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培训方式大多以集中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导致教师在培训后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
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认为数字化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进而影响了对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
以数字化技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之举,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主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手段为教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新的产物,更是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承载着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勇敢迎接各种挑战。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教育中的最大价值,深入挖掘其潜力,让数字化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缩小“数字鸿沟”。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关注农村的教育数字化发展。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对口支援等方式,为这些地区的学校配备必要的数字化设备,改善网络条件。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数字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可建设“教育云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设置多个学习板块,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资源的精准推送。推行“名校网络课堂”直播模式,组织各大名校每日开放精品课程,农村学校师生可实时参与互动学习。建立“县域教育资源联盟”,由县级教育局牵头,统筹区域内学校数字资源开发与共享,形成覆盖学前至高中阶段的本土化数字资源库。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加强对教育数据的监管和保护。明确数据收集、使用、存储和共享的规则和权限,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安全。此外,还应加强对师生的数据安全教育,开展数据安全培训,提高其数据安全意识。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教育部门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涵盖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数据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培训方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比重,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还可以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教育宣传,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家长会等形式,向他们介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和优势,展示数字化教学的成功案例,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担忧。同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可举办“数字教学嘉年华”活动,设置学生展区展示数字化作品,教师展区呈现数字化课程方案,亲子互动区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数字化任务,并设置奖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字化学习的乐趣和效果,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赋予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答题”。在数字技术时代,数字化技术赋能使教育不仅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且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时代,要让技术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有力工具,需构建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