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积淀的伟大精神与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承载着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等诸多优秀品质,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维育人路径,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资源。
在理论层面,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革命精神与实践智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红色文化,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实践层面,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事迹为大学生树立了鲜活榜样,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文化传承层面,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传承与创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困境。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思政课中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浮于表面,认为教育形式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具体表现为:一些高校未能深入剖析红色文化精髓,过度依赖传统讲授模式,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结合生硬牵强,难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活动存在走过场、碎片化的问题,多数活动局限于场馆参观,缺乏深度体验,与专业学习割裂;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不强,红色文化作品匮乏,网络平台建设内容形式老套,互动性差,且存在红色文化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难以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大学生的目光。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融合。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高校可通过打造“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课程,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教材编写,深挖红色革命历史、经典文学等案例,在历史课中回溯峥嵘岁月,在文学课上品读红色经典,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以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局限性,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项目式学习等,并借助“重走长征路”虚拟仿真教学、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同时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使红色文化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切实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与育人实效。
深化实践育人体系。一方面,高校可与红色纪念馆、革命老区等建立稳固长效的合作机制,加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研、志愿服务,如协助革命纪念馆整理珍贵史料、为革命老区留守儿童进行红色文化宣讲,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推动红色文化实践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鼓励学生通过制作红色文化纪录片、创作红色主题文创产品等,在强化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应从校园和社会两大维度协同推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校园内,可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景观,建设红色文化长廊、主题雕塑等标志性设施,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的每一处角落,营造沉浸式育人氛围,并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社会层面,可以优秀红色文化作品为模版,积极推动高质量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形成校内外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红色文化育人格局。
拓展网络育人阵地。伴随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应积极借助互联网拓展网络育人阵地,一方面应大力构建集学习、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设置红色故事分享、线上虚拟展馆、趣味互动问答等特色板块,为大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的同时,灵活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邀请红色文化专家学者、革命先辈后代开展线上主题分享,增强与大学生群体的实时互动。另一方面,要强化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培育专业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全方位提升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效能与引领作用。
高校应通过创新课程教学、深化实践育人、优化文化环境、拓展网络阵地等多维度的融合路径,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