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无人机在重大活动安保实战中的应用策略
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我国举办的重大活动越来越多。诸如G20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冬奥会、亚运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以及阅兵活动、全运会等国内自主举办的重大活动。
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确保安全是首要条件。随着无人机技术日渐成熟,警用无人机在重大活动安保工作中的实战作用也逐步展现。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警务安保工作应用无人机以来,警用无人机已经成为重大活动安保中的常用装备。当前,警用无人机在实战中常用于航测侦查、高空巡逻、应急救援、交通监管等。在重大活动安保工作中,警用无人机的实战应用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勘查现场状况,开展三维建模
在重大活动筹备阶段,利用警用无人机勘查现场状况并开展三维建模的技术手段已深度融入安保规划。警用无人机能够快速覆盖大范围区域,尤其在复杂地形或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其高空拍摄能力可突破传统地面设备的视野限制,通过自动规划航线实现数据的完整采集,显著缩短了响应的时间。三维建模技术的实现主要依托警用无人机搭载的倾斜摄影技术,通过倾斜摄影、多角度影像采集和图像拼接,根据影像数据采用相关算法生成实景三维模型。
利用警用无人机开展三维建模应用的实战过程中,通常结合激光雷达技术精准捕捉地表景像,使生成的三维模型精度更高、真实感更强。
由于三维模型能够完整还原目标区域的地形地貌、建筑结构及人流分布,利用警用无人机在重大活动场所及周边道路进行全景扫描,可精确标注出入口、隔离带、制高点等关键位置,辅助警务人员分析视线盲区、测算安保力量部署密度。
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并非由单一警种部门来完成,而是涉及多部门、多机关协同联勤。安保部门运用警用无人机生成的活动现场三维模型可同步至交通、消防、武警等部门,使各单位业务工作在三维模型中实时联动,形成跨部门协同处置“一张图”的作战模式。安保任务结束后,三维模型数据还可作为事后复盘的重要依据。通过将现场实况与预案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准确评估安保措施的成效,优化未来安保工作方案。
二、AI智能分析,监测异常行为
重大活动通常具有人流量密集、场地结构复杂、动态风险高等特征,尤其是人数庞大的体育赛事和周年庆典,传统安防手段难以实现全时全域覆盖。AI技术通过多维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智能监测网络,在实时识别可疑人员与异常行为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在安保实战中,警用无人机和AI智能分析技术的深度结合可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的异常行为监测体系,主要体现在安保工作中对隐蔽风险的挖掘能力上。当搭载高清光电吊舱的无人机巡航至人员密集区域时,AI云平台可同步完成人群密度热力图生成、异常聚集态势预判、危险物品识别等多维度分析。利用融合热成像数据与可见光影像,警用无人机可穿透人群遮挡,并用AI算法通过体温异常和物品轮廓分析识别藏匿可疑物品的人员。这种多模态感知技术大幅提升了危险物品的检出率,尤其是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AI驱动的图像增强算法仍能保持清晰的识别效果。
AI技术驱动的全自动巡控系统能进一步突破人力限制,使警用无人机在运行中无需飞手在现场操控,即可全自动进行巡逻监测。通过在安保现场放置警用无人机AI机场,实现无人机自动起降、自动更换电池、多机协同作业,确保24小时不间断巡逻,随时响应指令,大幅提升警务工作效率。
三、加强反制工作,确保低空安全
在重大活动安保中,确保活动会场的低空安全是安保工作的重要一环。无人机技术的普及使得“黑飞”事件频发,在国内的一些重大活动中经常发现有未知无人机进入活动现场低空周边。“黑飞”行为给重大活动带来很多潜在风险,如坠落风险、恐袭风险、投放危险物品等。面临未知无人机对安保现场空域的威胁,尤其是机动性极强的穿越机(FPV)和专业改装无人机,对传统防控手段形成巨大压力。
常用的无人机反制技术主要包括信号干扰、GPS欺骗、激光武器、物理拦截等手段。由于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的重要性和高规格性,整体无人机反制设备建议部署地空一体的立体防控体系。地面的反制部署可根据活动场所的三维建模,预先选好部署点位,投放基于TDOA频谱探测或无线电干扰压制等模式的固定式无人机反制设备,以及针对具备高飞行速度和信号频段灵活的穿越机,侦测频段在5350MHz-5950MHz的穿越机定向和全向反制设备。安保人员和巡逻民警可配备手持式无人机及穿越机察打一体反制枪和定位设备,实现反制的同时,还可以定位“黑飞”飞手的位置。低空空域可部署携带捕网装置或机械臂的警用拦截式无人机,对入侵无人机实施物理拦截。警用拦截式无人机在开阔性活动区域展现很强的高效性,同时也针对修改通信频段或信号加密的改装无人机传统反制设备不易反制的问题。
警用无人机在重大活动安保中的实战运用,离不开无人机技术自身的不断创新,同时也需要实战单位在任务中的实践运用总结经验。警用无人机作为科技兴警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安保科技手段的全方位升级。随着政府逐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无人机实战化,警用无人机会更加适应各类警务工作需求,在重大活动安保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