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把握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的四个维度

在数字经济重构生产关系与治理结构的时代背景下,工会组织的战略转型呈现从权益维护向价值共创的范式转换。笔者基于组织共生理论和社会治理框架,系统阐释工会组织在战略协同、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等维度的功能进化路径,构建包含价值网络重构、治理机制优化、数字化转型、文化认同培育的多维转型模型,为新时代工会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一、工会转型的挑战

职能定位的模糊性导致价值创造的边际效益递减。工会组织常常面临 “身份困惑”,法律规定工会既要维护职工权益,又要促进企业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变成两头不讨好。有的工会既想帮职工争取涨薪,又想配合企业降本增效,结果两边工作都做不到位。

资源能力的有限性制约服务供给的质量提升。很多企业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却要服务于上千名职工,所谓众口难调,工作协调难度增大,尤其是涉及多个办公驻点的企业,工会工作覆盖率将大幅降低,资源如同“木桶效应”,限制了工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制度供给的非均衡性造成治理效能的结构性差异。不同企业的工会就像使用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虽然功能相似但运行效果差别很大。国有企业工会通常有固定经费和专职干部,能较好开展工作,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工会常常面临“三无”困境——无固定经费、无专职人员、无独立办公场所,这种制度保障的差异直接导致工作成效的天壤之别。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会传统的运作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前数字经济催生了新的劳动关系形态:灵活就业者增多、职工诉求多元化、企业治理更趋复杂。但很多工会还在沿用几十年前的工作模式,比如主要依靠线下会议收集意见、采用统一化服务标准应对差异化需求,导致工会服务供给与职工实际需求之间出现裂缝。

二、突破路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

职能重构的梯度演进。建立“基础保障—价值创造—生态共建”的三阶发展模型,实现从权益维护到战略协同的功能跃升。构建包含主体权责、程序规范、评价标准的制度框架:明确工会在企业治理中的战略参与权,设计决策介入的法定程序,建立包含组织效能、员工发展、创新贡献的多维评价体系。

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构建包含制度设计、技术应用、文化培育的复合型能力体系。提出工会干部的能力素质钻石模型:以战略思维为顶点,以法治素养、技术能力、文化领导力为支撑面,形成适应现代治理要求的复合型能力结构。

协同机制的创新设计。发展“法治化参与+数字化治理+文化化融合”的立体协同网络。创新设计包含输入指标(资源保障)、过程指标(治理效能)、输出指标(价值创造)的三维评价框架,通过指标权重的动态调整实现评价体系的战略导向功能。

三、价值网络重构:工会组织功能进化

战略协同的维度延伸。工会组织的价值创造机制正经历三重范式突破:在战略决策层面,实现从咨询建议向制度性嵌入的转变,通过构建决策参与的制度通道,将劳动者权益诉求转化为企业战略要素;在人力资本开发层面,推动从技能培训向组织能力重构的跃升,建立与战略目标适配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在创新驱动层面,完成从个体激励向平台赋能的转型,构建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制度架构。这种功能进化突破了传统权益维护的单一维度,使工会成为企业价值网络的战略节点。

治理机制的动态平衡。现代工会与企业的互动关系需要构建多维均衡机制:其一,决策参与机制应遵循程序正义原则,通过法定席位与专业协商的制度设计实现治理话语权的结构性平衡,保障劳动者话语权在战略层面的实质性表达;其二,绩效评估机制引入多维指标体系,如将员工满意度、员工发展规划、员工心理健康、组织效能提升等非财务指标纳入企业治理评价函数,构建符合工会职能特点的评价模型;其三,矛盾预防机制重在建立信息对称与规则透明的制度化通道,通过博弈均衡降低劳资冲突的概率空间;其四,权益保障机制则需融合法治框架与柔性协商,形成刚柔相济的权益维护体系。这种机制创新实现了治理效能与组织弹性的动态统一。

四、技术赋能与文化共生的双重驱动

数字化转型的治理重构。基于技术治理理论,工会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应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其一,构建智能化的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实现权益维护全流程的可视化与可追溯,如实现劳动合同履行、薪酬福利发放等环节的可追溯管理;其二,开发人工智能驱动的需求分析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员工诉求热点,建立员工诉求的实时响应机制;其三,搭建政策模拟的数字平台,优化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需警惕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技术应用需遵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原则,保持工具属性与服务本质的辩证统一。

文化认同的制度建构。组织文化理论揭示,工会推动企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在于构建制度化的文化认同机制。其一,价值观融合应超越表层口号,通过制度设计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使命进行战略耦合;其二,行为规范重塑需打破传统科层制约束,建立基于信任的分布式机制;其三,激励机制创新应引入声誉资本概念,将员工参与治理的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组织认同资产。这种文化建构不是简单的价值观灌输,而是通过制度安排实现治理理念的内生性生长。

(作者单位:贵州林都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