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2025年1月14日发布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总要求中“生态宜居”的基本要求相契合,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多方面的和谐共生,通过科学规划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一、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逻辑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效的引领力量始终是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关键因素。在新时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探寻一种科学、有力的引领模式至关重要。只有明晰这种引领的内在逻辑,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引领力量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各个时期工作的建设与发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它能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种引领力量要统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实现乡村的全面进步。

美丽乡村建设内生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于实现资源禀赋的资本化转化。在生态层面,通过“两山”理念的实践创新,将碎片化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林地、溪流、田园)转化为可经营的生态资本,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将喀斯特地貌与传统农耕景观结合开发“生态+体验”旅游模式,使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形成正反馈。在文化层面,乡村传统文化并非静态遗产,而是通过符号提炼与功能再造,成为驱动发展的文化资本——陕西袁家村将关中民俗转化为餐饮、手工艺等体验业态,其逻辑在于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适用性,让方言、节庆、建筑技艺等成为凝聚地方认同、吸引外部资源的“文化IP”。这种资源转化逻辑,打破了“资源匮乏—发展滞后”的认知误区,本质是对乡村多元价值的重新发现与市场化表达。

美丽乡村的内生逻辑深层指向文化认同的建构。乡村文化并非孤立的历史遗存,而是通过“传统元素现代化转译”实现延续与创新:福建培田村在古村落保护中,既保留祠堂、书院等物质空间,将其议事转化为现代村民协商机制发挥作用的平台,其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成为社区治理的精神资源。这种文化认同的内生性,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通过乡愁记忆的场景化重构,如老物件博物馆、乡村口述史计划等,强化村民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归属;二是通过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如用新媒体传播非遗技艺,让乡村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形成“本土特色—外部认知”的价值共振。文化认同的内生逻辑,本质是为乡村发展提供稳定的精神锚点,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失语。

美丽乡村的内生逻辑最终指向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修复能力。这一逻辑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强调通过“生态—生产—生活”的循环耦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云南哈尼梯田通过“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农业冲击下仍保持着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双重功能,其逻辑在于将生态规律内化为生产生活方式;江苏无锡乡村通过“有机农业+田园康养”模式,将化肥农药减量与农产品溢价收益结合,使生态保护成为村民主动选择的发展路径。这种生态韧性的内生性,体现在将自然规律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在约束与创新动力,形成“保护—利用—增值”的生态经济闭环。

二、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层面。基层党组织通过强化组织引领与资源整合,推动乡村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型。一方面,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乡村合伙人”等模式,将分散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为规模化生产要素。例如,山东庆云县周辛村党支部成立民意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1200亩耕地,粮食亩均增产超四成,村集体年均增收20余万元;福建闽清前庄村党支部推动土地流转,打造“四季采摘园”和西红柿种植基地,带动村集体收入较之前翻番,并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党组织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培育新业态。湖南泸溪黄家桥村依托浦市古镇景区资源,开发非遗研学、亲子采摘等农文旅融合项目,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这种“党建+产业”模式,既激活了乡村资源价值,又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保障了村民收益。

在文化层面。党组织将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推动传统根脉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在文化传承层面,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将红色资源、非遗技艺等转化为教育载体。济南鹊山东社区依托王士栋烈士纪念地等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整合黄河文化、工业文明元素发展生态旅游,年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山西河曲县通过考察学习“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模式,计划将传统技艺工坊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治理的双向赋能。在乡风塑造层面,党组织主导修订村规民约,推行文明积分制等创新机制。鹊山东社区将婚丧嫁娶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实行“一人一卡”文明积分管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并作为“文明示范户”评选依据,使移风易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在生态层面。党组织将生态保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在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湖南黄家桥村党员组成“攻坚突击志愿服务队”,3天内打通3条“堵心路”,并完成污水管网全覆盖、空心房复垦等工程,实现“生态美”与“人文美”同频共振;福建前庄村推行“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党员志愿者清理河道垃圾、种植水生植物,使昔日臭水沟变为生态景观带。在绿色发展方面,党组织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

三、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基层党组织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并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持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交出让时代满意的答卷。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从一开始就瞄准方向、定目标,做到“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增强开展工作的自觉性和问题预见性,避免形式主义和表面作风,不断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相关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实施组织领导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责任制,发挥“一线指挥”的作用,借鉴相关成功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将权责下沉至各村小组,定岗确责,引导人民群众全面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引导建设大工作格局,创新基层“工作+N”模式,实现从点到面到线的区域全网格领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效能。为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效能,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要职责,实现从成员到小组、组织的“上下”“左右”协同合作,弥补管理的不足,并利用规章制度纠正偏差。同时,注重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管理效能,例如通过“网上调研”收集民意、建立积分管理平台、实施管理经验分享的“对接统合”机制等。通过定期开展互评工作成效、避免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激发组织成员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有效减轻基层管理负担;另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效能,可以参考“晨洲村的‘田字型’乡村基层管理方法”,设立5-10人组成的常驻美丽乡村建设组织管理队伍,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歌曲等手段加强宣传,实现从组织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管理一盘棋”。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共享,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科学规划基层党组织人员构成。优化基层党组织人员构成,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通过人才引进、鼓励大学生返乡、吸纳具有工作经验人员作为潜在候选人,并秉持“选优配强”的方法原则,将他们安排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各小组,担任“领头羊”的角色,指导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不跑偏、不掉队;其次对于原本组织中的大龄成员,通过开展学习专题活动,使其紧跟时事政策,增强自我查漏补缺的能力。同时推举优秀老成员开设新人专班对新吸纳进来的成员进行经验对接,为推进组织建设贡献余热。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储备库,为组织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确保组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科学规划基层党组织人员构成。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方面。强化思想文化培育,增强基层党组织成员的能力素养。为了进一步强化思想文化培育,应当致力于增强基层党组织成员的能力素养。通过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对成员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与相关培育,深入学习领会美丽乡村建设的最新政策导向。通过选举优秀干部,对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成员进行重点帮扶,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不遗漏任何细节。此外,我们还应当发掘本地文化魂脉,利用美丽乡村优秀成果试点、主题公园、多媒体信息交流室等平台阵地,自发开展宣讲、宣传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成员的精神生活,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我们还需要创新学习模式,将传统教育与新时代教育相结合,组织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并定期开展组织考核评议。通过总结经验,进行多地思想学习交流,使成员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中,锻炼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强力量。

激发成员的创新思维。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进行创新思维的“头脑风暴”。基层工作的创新需要“增新革旧”,从“被动创新”实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首先,成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以“智慧工作”为工具,运用算法进行数据整合,识别治理中的漏洞和缺陷,从而更高效地推进“厕所革命”和污染治理等工作。其次,组织应对陈旧思想进行革新,基层党组织领导应激励成员在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上进行创新,完善创新与容错机制,并对成员取得的积极成果进行评议和奖励。最后,为了实现更为主动的创新发展,广大基层成员应探索新的邻里互助模式、乡村公共多元主体参与模式,不断从实践中收集民情民意,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创新注入新的灵感。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激发成员的创新思维,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种扎根中国乡土的治理实践,正在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当晨洲村的经验走向更广袤的田野,我们看见的是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深度融合,是制度优势与本土智慧的有机结合。这不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如何在正视问题中自我革新,在主动作为中筑牢根基——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治理韧性,正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土壤。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编辑:陈灵菊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