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黔南州——用法治保障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是贵州刺梨产业的发源地。这个18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如今通过刺梨种植、加工、旅游,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刺梨专业村和小康村,各族群众收入显著增加,人均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正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刺梨产业已成为黔南州重点发展的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产业规模位列全省第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黔南州刺梨产业不同程度存在着刺梨种植管理粗放不规范、刺梨产品附加值低、刺梨产业市场拓展不充分、刺梨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问题。

为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黔南州刺梨资源,黔南州人大常委会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迅速组建立法工作专班,在全国、全省率先制定出台《黔南州促进刺梨产业发展条例》,用法治保障民族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黔南州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充分用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黔南州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用法治保障和服务发展、改善民生,全面统筹、整体谋划、以综合示范创建为总牵引,带动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得益于在法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效,黔南州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州”,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率先成功创建。

在法治建设的充分保障下,黔南州不断唱响“好花红”民族绚歌,奋力谱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2024年,黔南州经济总量继续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保持前三位。

夯实依法行政基础,把权力放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下”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把重法治嵌入脑海里。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将法治与诚信有机统一起来,答应群众的话坚决做到,承诺企业的事坚决办好。”在黔南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黔南州州长向承强表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司法和社会监督,自觉把权力放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下”、行驶在法治监督的“轨道上”。

黔南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学规,督促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

黔南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州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深刻领悟其核心要义,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表率作用。举办全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围绕“增强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建设法治政府”进行专题授课,州县乡三级政府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及全州行政执法人员1万余人通过视频会议同步参训,各级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制度引领方面,黔南州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州委年度工作要点、依法治州委员会工作要点推动,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推动、协同发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开展年度述法,2024年,州县乡1038名党委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人通过现场或书面形式开展专题述法,实现全州三级述法全覆盖。

位于平塘县境内的“中国天眼”,被誉为观天巨目、国之重器。为确保其安全运行,黔南州专门出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环境保护条例》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条例》,明确了电磁波宁静区的范围和治理要求,为“中国天眼”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黔南州,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的立法权,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常态。《黔南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黔南州天然林保护条例》《黔南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等条例,用法治守护好黔南的绿水青山。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推动了黔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之路。2024年,黔南州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省最优,优良率为99.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PM2.5指标保持全省第一,全州12县(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达到99.7%。

构建“教科书式”执法体系,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攀升

黔南州通过创新构建“教科书式”执法体系,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州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同比下降8.59%,败诉率4.9%保持全省最低水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达99.31%和98.82%,均位居全省首位,相关经验获省政府办公厅通报激励。

这是黔南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效。近年来,黔南州持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动态调整部门权力清单,开展防止乱决策、乱发文、乱签约、乱执法“四乱”整治和破解政务服务、案件执行、纾困惠企、两拖欠“四难”工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针对行政执法领域长期存在的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黔南州委依法治州办创新推出《“教科书式”行政执法规范示范片》及配套指引手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方式,全面展示从案件启动、调查、审查到决定、送达、执行、纠错和追责的全流程实务规范。该体系特别针对执法关键环节建立标准化指引,为全州1万余名行政执法人员提供可视化操作模板。

在执法能力建设方面,州政府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组织全州行政执法人员、监督人员及法制审核人员完成“教科书式”执法专题培训,对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7大重点领域1100名执法骨干开展专项轮训,并随机抽考2941名执法人员,实现闭卷考试全覆盖。2024年全州执法人员参训覆盖率、考核合格率均达100%。

通过建立典型案例培育机制,黔南州委依法治州办广泛征集各执法领域优秀案例,印发“教科书式”执法典型案例通报,强化“以案促学”示范效应。数据显示,2024年全州行政执法败诉案件同比下降27.59%,问题案卷数量减少23.24%,依法免予、不予处罚案件数量提升11.21%,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该模式已作为“法治贵州”建设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黔南州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教科书式”执法创新实践,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各族群众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实现“五个提升”,打通法治建设“最后一公里”

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是实现民族地区基层善治的必要路径,是夯实全面依法治国基层基础、打通法治中国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抓手。

通过法治政府的建设,黔南州实现依法执政水平的大提升。坚持和完善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州委把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州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实体化运行统筹有力、协调高效,机构设置规范、职责明确。全面规范重大决策党委会议审议前置程序,加强党对法治建设领导,落实党委管方向、管总的要求。

实现地方立法水平的大提升。黔南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和公平公正原则,健全完善法规、规章和民族政策。按照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要求,对现行有效的2个自治条例、31个单行条例和220件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排查调研,常态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经清理,全州涉及罚款规定或与上位法相抵触的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共39件。清理意见为保留8件,修改7件,废止23件,宣布失效1件;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与上位法相冲突或制定依据已修改(废止、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共31件,清理建议为修改8件,废止23件;清理5部政府规章。

实现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的大提升。黔南州抓住发展关联、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法治事项、法治环节、法治工作聚焦发力,出台办法优化营商环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出台办法教育引导乡村各族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政务服务“一网办”“一次办”“异地办”等改革,实现州、县、乡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政务服务向村延伸全覆盖。深化民生事项“跨省办”“就近办”,努力让人民群众少跑腿。

实现公正司法“三统一”效果的大提升。黔南州落实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努力让人民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积极探索“大数据+互联网+社会融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源头防范,重拳打击违法犯罪,着力推进公正司法、文明执法,及时纾解矛盾,各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州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实现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大提升。通过法治建设抓手,黔南州增强了社会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睦指数和民族团结进步指数均达100%,为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黔南州GDP同比增长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706元,比上年增长5.1%。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法治政府建设力度的持续加强,黔南州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成果得到不断巩固拓展,法治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为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迈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族群众携手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


编辑:侯天卫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江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