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鲤鱼村的“龙门梦”——兴仁市屯脚镇见闻二三事

鲤鱼村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屯脚镇。全村辖28个村民组1228户5001人。

六月的鲤鱼村,溪流清澈见底,稻田里的禾苗郁郁葱葱,绿意浓浓。

“清新的空气、迷人的村庄、多彩的民族风情,好一幅乡村美景画卷,真让人心旷神怡!”一群刚从旅游大巴车上下来的游客,一边奔走欢叫着,一边用手机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鲤鱼村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大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人奋勇争先,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兴仁市屯脚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鲤鱼村党委书记、主任田锦华说。

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鲤鱼村党委共有4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109名党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支部牵头推进、党小组带头落实、党员示范带动的四级联动体系。切实把党组织的优势,转化为带领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

鲤鱼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聚焦生态建设、平安稳定、完善治理机制、传承民族文化,团结带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寨”。

2022年,鲤鱼村获贵州省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兴仁市屯脚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鲤鱼村党委书记、主任田锦华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获“先进个人”表彰。

“公交车直接开到寨子里,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里的新房子一栋接一栋地建,家家都免费用上村里水厂的矿泉水,我们的生活就像成熟的辣椒,又红又香!”鲤鱼村村民岑明深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鲤鱼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2015年引进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投资建水厂,产品销往黔、滇、桂等地。不仅村集体经济每年有分红,200余户村民免费享用桶装水,村里120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村里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养殖、小作坊“五小园”经济模式。种植生态红米和薏仁米3000余亩;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年产鲜蚕茧1万余公斤,产值150余万元,形成“种、养、制”一体的桑蚕产业链。系列产业发展让鲤鱼村实现人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

“村里基础设施好了,生态环境变漂亮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鲤鱼村龙家小院经营人龙兴艳高兴地说,夏季广东、四川来避暑的游客多,农家乐生意也好起来了。

文化活动为媒,搭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鲤鱼村将农业资源、乡土风光、民族风情与旅游相结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办好一个节、演好一台戏、唱响一首歌”为目标,围绕“八月八”这一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节日,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每年通过举办“板凳舞”大赛,组织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同台竞技,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让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的舞步中同频共振。

悬空玻璃栈道、高空滑道、鲤鱼乐园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热门场所。鲤鱼村因地制宜开发建成3星级客栈1家,特色民宿2家,农家乐10家,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200余人,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达2000余万元。

目前,鲤鱼村已获得国家3A级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我们要将民族团结基因融入和美村寨建设,带领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让全村各族群众的生活实现跃过‘龙门’的梦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田锦华说。


作者:旷光彪 陈 慧

编辑:侯天卫

校对:余仙仙

三审: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