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四位一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唐 源
仲夏时节,黔南州荔波樟江畔的水甫村水书传习所内,墨香氤氲。老师何利华手握毛笔,在泛黄的纸张上勾勒出水族文字。“水书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的课堂里,十余名各民族的孩子专注临摹。
近年来,荔波县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活动赋能、示范辐射”四位一体模式,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累计开展水书、陀螺等非遗传承活动320余场,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党建引领
筑牢思想根基
在兴旺社区“红石榴”服务中心,退休教师覃英的“小桔灯”课堂座无虚席。山歌、蜡染、书法在30平方米的空间里交织碰撞。“以前各族邻居见面点头,现在一起唱歌跳舞。”居民谢水妹展示着和姐妹共同完成的刺绣作品。该社区创新推行“居民点单—组织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模式,组建28支多民族志愿服务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70余件,让“邻里互助”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实砖瓦。
荔波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荔波县委党校、县社会主义学院教学体系,开发专题课程,持续提升党员干部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提升履职能力。组建由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村级宣讲员组成的“红石榴”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等开展主题宣讲。通过引才聚智,锻造骨干队伍,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5566名,其中党员领导干部433名;精准培养储备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184名;选派参加跟岗、挂职锻炼35名,轮岗交流162名,激励广大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攻坚主战场展现新担当、体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
深耕产业发展
夯实物质基础
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荔波县着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推出陀螺、马尾绣、树膏染等民族手工艺特色商品100余件,培育了“山霸陀螺”“荔物”“百年银饰”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商品品牌。建成树膏染技艺、陀螺竞技、布艺技艺、荔波竹编等非遗工坊。打造铜鼓舞、猴鼓舞、陀螺竞技等演艺文创产品60余个。创新性将粘膏染、瑶陶制作等传统技艺纳入研学体验项目,建成瑶山写生部落、瑶陶坊、瑶染工坊等研学基地。近年来,吸引省内外高校、中小学、文创企业及社团组织前来研学交流累计超16万人次,让广大游客和研学师生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多样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活动载体
促进群众“三交”
荔波充分利用县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依托春节、“四月八”“六月六”、卯节、陀螺文化节等民族节庆及活动赛事,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展演、传统赛事等系列活动,营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润物无声”的宣传氛围。
荔波县以民族团结石榴籽“三交”广场、陀螺竞技训练场、民族歌舞堂、民族工艺传习坊、民族团结食堂等为载体,先后开展感恩教育80余期,吃“暖心饭”、唱“同心歌”、跳“连心舞”、讲“同心事”等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160余场,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让各民族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打造示范高地
构筑精神家园
近年来,荔波县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7个、陀螺训练基地4个、陀螺文化馆1个。基地开放以来,累计接待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民宗委、国家民委及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内外观摩团68批次、1800余人次。
组织全县2.5万名中小学师生分批开展实践学习;近三年接待总量突破8.6万人次,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微信、抖音、新浪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线上浏览总量达33.8万人次。
如今,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火塘音乐会的时代共鸣,荔波以实践绘就了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团结画卷。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