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洪水退去 “炊烟”再起

□ 本报记者 杨文静 缪富霞 蒋承羲

6月24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我省都柳江流域的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灾情紧急,号令如山。各方救援力量闻令而动,星夜驰援。消防、武警、专业救援队伍及志愿者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帐篷、食品、药品、饮用水等急需物资昼夜兼程运抵。一场汇聚各民族之情的抗洪救灾战役迅速打响。

如今,洪水退去,“炊烟”再起。在这场抗洪救灾中,处处展现着勠力同心、守望相助的力量。从政府高效调度到民间自发援助,从专业救援到群众互救,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筑起了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这份风雨同舟的真情,也是恢复家园最坚实的“依靠”。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洪水肆虐。榕江、从江、三都等地遭遇洪水侵袭,牵动人心。随着“洪峰三过零伤亡”“确保全部撤离,不落一户一人”“人都保住了”等消息传来,人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背后是团结一心、迅速撤离的力量。

“不好!快点起来,什么都别带,赶紧出门!”6月24日凌晨,三都自治县都江镇新合村村民潘吉得察觉异样,立刻抄起木棒和不锈钢盆,一边敲打一边呼喊,叫醒村民小组的四户人家冒雨转移。他想起应急培训时的话:“雨天水流变浑,可能有泥石流滑坡。”凭着这份警惕,他带领村民按演练路线向安全地带转移,成功避险。

面对连续三次特大洪水袭击,三都自治县创新的“明白人”制度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明白人”每人定点联系几户村民,经常组织应急演练,让转移路线深入人心。在这场与洪水的生死竞速中,6800余名党员干部与基层“明白人”冲锋在前,先后转移群众4450户20025人,创造了“洪峰三过零伤亡”的奇迹。

在从江县,望着被洪水冲毁的房屋,丙梅街道三角井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昌芬感叹:“接到命令,我们迅速行动动员撤离。有些群众不配合,我们就24小时蹲守劝说,必要时强行撤离,幸好坚持下来了。”

6月28日,面对二次洪峰过境,榕江县警报拉响。全县8000余名干部闻令而动,将城区划为七大洪区,每个洪区由县领导负责。洪区根据大小又被划为网格,由乡镇领导领衔。党员干部提着锣、拿着喇叭走街串巷地高喊:“赶紧走,赶紧走!”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便背起他们蹚水转移。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榕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果断下令并发布7大洪区人员撤离路线。当日,榕江县安全转移群众4万多人。

无论是从江、榕江还是三都,正是凭借灾前扎实的应急准备和洪水来临时坚决果断的预防性转移,数万群众得以在洪峰到来前安全撤离,最大程度保障了生命安全。

点点“微光”,来自八方

暴雨如注。6月25日,从江县丙妹镇大洞村的广播声响起:“这次县城受灾情况比较严重,急需人手帮忙。请大家明早到村委会集合出发!”

翌日清晨,泥泞未干。大洞村的村民已肩扛铁锹,深一脚浅一脚地集结起来。“2022年村里那场特大洪灾,路断了、信号没了、水电停了,四面八方都来帮我们,这份情,全村都记在心里。”村党总支书记孟凡生说。曾经被援手“托举”的村庄,如今果断伸出援手。

连续4天,从“受援村子”变身“救援担当”的大洞村民,埋头清理县城重灾街道。泥浆裹腿,汗水浸衣,无人言苦。“能帮一点是一点,心里头乐意,踏实。”朴素的话语,透着滚烫的心意。

温暖,也在向另一个重灾区榕江县汇聚。6月28日,一条信息在河南汉子赵占胜的手机上闪动。他和两名队友带上炊具和食材,星夜疾驰1500公里,于6月29日抵达榕江。“带了6000份烩面,哪个村需要,我直接到。”炉火在受灾点架起,一碗碗热腾腾的河南烩面,熨帖着受灾群众的胃与心。

灶台前热浪灼人,赵占胜肩头的毛巾湿了又干。实在难耐,他便兜头浇下一瓢凉水,甩甩头继续忙碌。救援人员捧着碗,纷纷竖起大拇指。干了20多年公益救援,支锅做饭是赵占胜最熟悉的“战场”。“尽点微薄之力,盼着榕江早点好起来。”火光映着他朴实的脸。

千里驰援,大爱无声。被洪水撕裂的土地上,处处是坚韧的身影与暖心的交汇:电力抢修员攀上水浸的电杆,检修线路;防疫人员身背沉重的药桶,沿洪水退痕细致消杀;医护人员穿梭忙碌,为伤者清洗包扎;消防员在齐腰深的浑浊积水中,徒手清淤。

点点“微光”,自八方而来。他们来自昔日受助的村民肩头,来自千里之外的热心人架起的灶台,来自每一个在泥泞中躬身奋战的背影。

淤泥之上,共筑家园

洪水退去,阳光重回大地。7月2日,从江县惠民街两旁的店铺陆续卸下门板,店主们纷纷拍打着被水浸过的商品,顾客与店主轻声交谈:“这块布有少没,便宜点就买了。”曾被洪水肆虐的街道,正一寸寸找回烟火气。

连日鏖战,成效显著。随着从江县城五个受灾点位及停洞、下江、丙妹辖区沿江受灾村寨清淤工作的全面完成,全县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机关干部恢复正常办公秩序,受灾群众与商户也抖擞精神,擦亮门楣,有序重启生产与经营。

同样,在榕江,这场与淤泥和断壁残垣的搏斗,也胜利在望。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正全力打通灾后恢复的“最后一公里”。

回望洪水肆虐之时,景象令人心碎。6月24日洪水过后,榕江县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村超”球场被洪水逐步吞噬的景象,让现场人员忍不住抹眼泪。

作为全国最后一批脱贫县,榕江曾凭借“村超”一步步走到全国乃至世界面前。这场洪水,仿佛将过往的努力瞬间“归零”。尽管心里难过,但越是困难越要向前。当地表达了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坚定决心:一条心、一座城、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7月1日晚9时许,一个象征性的时刻点亮了榕江的夜——随着电闸合拢,“村超”足球场被灯光重新照亮。这片承载着乡村足球梦想的绿茵场,经过连日的清淤冲洗,虽洗去泥泞,伤痕却依然刺目:草皮与跑道几近全毁,灯光、音响、直播线路等设施损毁殆尽。

“几乎要重新装修,许多设施得重新设计。”榕江县村超办副主任高松坦言,清淤仅仅是起点。然而,困难压不垮决心。这座因足球而凝聚万千目光的小城,早已开始筹划赛事恢复方案,誓要早日让生活生产秩序回归正轨。

当淤泥清除、道路重通、灯光亮起,希望的种子便在最坚实的土地上萌芽。在从江、榕江、三都,各族群众正用沾满泥巴的双手,一砖一瓦地重塑家园。这份从洪水中站起的精气神,这份对美好生活最执着的期盼,正如同球场上重新亮起的那束光,穿透阴霾,照亮前路——家园,终将在坚韧的脊梁上“拔节生长”。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