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灾:镌刻民族团结的时代丰碑
□ 本报评论员
6月下旬以来,贵州榕江、从江、三都等地遭遇强降雨,洪水肆虐,房屋被淹、道路被毁、电力中断,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各民族心手相连、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彰显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这场洪灾中,因“村超”走红的榕江受灾最为严峻。然而,洪灾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与“洪魔”的较量中,各民族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凝聚的磅礴力量,铸就了一座不朽的民族团结丰碑。
洪水肆虐,水位迅速上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奔赴抗洪一线。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冲锋陷阵。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背着老人、抱着孩童,从被洪水围困的房屋中转移群众;他们扛沙袋、堵决口,在湍急的水流中与时间赛跑。“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这句朴实的话语,在洪水中化作最坚实的承诺。普通民众也纷纷响应,自发组成志愿队伍,为救援人员送水送饭,提供物资;出租车司机、货车司机主动加入转运群众的行列;企业家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战胜洪灾尽心尽力。各族人民用行动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凝聚力。
在抗洪救灾中,物资保障至关重要。为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各民族纷纷伸出援手,捐赠物资。来自新疆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阿里木江·哈力克,曾在贵州毕节以卖羊肉串为生,早已将贵州视为第二故乡。此次他从新疆出发跨越4000公里赶到灾区,先后两次购置10头牛驰援灾区,同时还向榕江灾区捐赠10万元。来自宁夏的“跪行巨人”胡雷,用自己售卖工艺品、回收废品及网络直播所得,购买了上万斤大米、矿泉水等物资支援榕江,其善举被网友广为赞誉。类似的感人故事不断在榕江上演。这些物资不仅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更传递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爱与温暖,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在这场抗洪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彰显。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面对洪灾挑战。人心为坝,可抵万难!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源自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榕江、从江和三都等地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生动缩影。洪水已然退去,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正有序展开,“村超”也将重启。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它让各民族在灾难面前紧密团结,超越民族、地域界限,携手应对挑战。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紧急救援阶段,更将在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重建美好家园。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通过这次抗洪救灾,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只要各民族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克服不了的挑战。让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