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意蕴

□ 杨 旭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历史证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活力之源。

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实践体系。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与我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一系列成果,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化也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断吸收优秀文化元素丰富自身。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化是各民族生产生活经验的集体表征,对成员具有性格塑造和行为规制的功能;从微观层面看,文化是民族成员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工具,是社会运行的惯习力量和符号资本。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使贵州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交汇共生”的特点,省内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文化借鉴和经验创新也构成了新时代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从文化层面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提炼。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既是省内各民族的共同创造,又是中华文化的地方性实践。因此,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支撑。

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也面临如何加快转化、实现增值的问题。贵州结合区域实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经济社会格局不断开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同时,交通发展、网络建设、脱贫攻坚、文旅融合等实践持续改善各民族的发展环境,民族文化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愈加密切。在此背景下,以文化生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新时代贵州故事,就要与时俱进激活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优化、丰富、创新原有内容。实践中,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从民族文化的时代内涵、价值传播和实践转型等方面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丰富文化内容的时代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实践。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建设性,兼收并蓄人类文明的优秀因子,与时俱进丰富民族文化的时代内涵。实践中,要以“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作为参考坐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对民族文化进行时代性构建,突出新时代各民族在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文化叙事,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大国气象的文化体系。

推进文化资源的价值传播。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是提炼文化价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保障。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无论哪种文化形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资源。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引擎,文化产业对贵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意义不仅是历史图像的记录,更是关系区域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实践中,对具有典型性、稀缺性、共享性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深入发掘其现代价值。在传播方面,应持续优化以政府为主导,社区、高校、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协同机制,推进民族文化融入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发挥各级文化部门网络媒介的传播功能,建设与地方民族文化有关的专栏和数据库,厘清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加快各族群众共享的文化生产,推进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

加快文化资源的实践转化。文化资源的实践转化是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关键,也是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支撑。在推进民族文化现代利用与路径创新的过程中,要发挥民俗节庆、体育竞赛、文化交流等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统筹传统与现代、“我者”与“他者”等,通过“文化+”或“+文化”等模式,对原有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值,促进区域内外部市场的资源共享和流通,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本文系贵州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贵州民族地区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机制研究”(编号:23GZYB92)阶段性成果。】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