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时代交响”
□ 本报记者 刘 翔 见习记者 侯天卫
“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确保各族群众感受到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这是贵州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篇章时,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的经验和启示。”在8月7日举行的“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如是说。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贵州探索的各民族共同现代化道路,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可观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与样本。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超基于对安顺市平坝区乐坪镇塘约村等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后,认为贵州具有良好生态、多彩文化等自然人文优势,为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打牢了基础。
“现实道路终将成为情感桥梁,引领各族群众实现‘路通心通’。”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成从“路学”视角分析认为,贵州“万桥飞架”打造“西部通衢”的实践,不仅消除了地理隔绝,更通过流动性增强与信息同步化,使各族群众在“与国同频”的共时性体验中,将民族命运与国家进程深度联结。“多彩文化绘就的团结底色,正是贵州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道路上的‘指南针’。”
在贵州,海龙屯、“弄染结盟”旧址等“文化记忆”的象征屡见不鲜,除了物质载体,各类非物质活动载体更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鲜活写照。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袁熙吉将“三月三”视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赓续与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副院长温士贤表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也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温士贤以“粤企入黔”“粤企入桂”“万企兴万村”行动等为例,认为东西部协作在促进各民族经济互嵌、社会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各族群众间的联系,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联引“源头活水”、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实践中,贵州锐意求新,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引领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新质生产力”这一议题。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向青松认为:“贵州‘村+’实践的成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贵州的文化资源在‘村+’实践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江萍则表示,有着“百节之乡”之称的贵州,将通过仪式叙事、艺术交往、民俗互动三重维度形成创新文化传承机制,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提供文化土壤,造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是有机统一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执行会会长那金华的总结掷地有声。
(转自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