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阅读
微博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向度

□ 朱启燕 周琬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必然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是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是行动。“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笔者基于该理论,在总结归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化路径,为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根基

“知”是“信”和“行”之始,是信念产生和行为改变的基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系统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认知基础。

开展中华民族历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教育。一方面,学校要用好、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引导学生认识从“自在”到“自觉”的民族融合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传统、近代救亡图存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历程,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引导学生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展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历史依据。学校要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历史自信教育,深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认识,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阐释,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开展我国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开展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教育指明了方向。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包括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确立、民族工作主线的确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民族政策的完善等,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取决于党的领导、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内核

“信”是“知”的价值升华,是“知”和“行”合一的关键环节。高校要构建并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体系,用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信念,坚定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价值追求,在情感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精神的价值涵育。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集民族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改革创新意识、集体主义意识的时代新人。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团结奋斗,在理论和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思想特质和精神特质,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加大对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家国一体的民族情怀,汇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学生深化“五个认同”,促进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行动转化,凝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奋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还要开展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体系

“行”是“知”和“信”的目标和检验成效的标准。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形成强烈的信念,才会付诸行动。构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用好节日纪念活动,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第一,用好中华传统节日,例如在清明节前后,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等,沉浸式感悟革命历史,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同。第二,用好重大纪念日,抓住重大纪念日的契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例如,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历程的学习,深化“五个认同”。第三,用好民族节日。例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通过非遗技艺体验、民族文物展陈等,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通过民族节日,深化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深刻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凝聚团结奋斗的合力。

用好社团活动,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社团活动是学生活动的主要载体,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汇聚于此,为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空间。学校团委等部门要用好社团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例如,在“火把节”“苗年”等时间节点,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用好校外实践活动,沉浸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应依托“大思政课”建设,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一方面,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形成“校社”协同教育的合力,依托“场馆育人”促进情景体验触发情感共鸣,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场域,增强多感官的具身体验,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切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转自数字报)